能源公司争抢800亿元垃圾发电市场
尽管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频频引发了群体性矛盾,能源公司的投资热情依然不减。
上周,由内蒙古普拉特能源有限公司投资3.86亿元,在包头市建设的垃圾发电厂破土动工。此前,由光大国际(00257.HK)投资9亿元左右,在济南市兴建的第二个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焚烧发电项目也宣布开工建设。
上市公司中介入垃圾焚烧发电较早的泰达股份(000652.SZ)投资热情更高。这家公司去年中标的大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投入大可以解决污染
从2001年开始,泰达股份开始介入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作为天津当地上市公司,泰达股份第一个项目选择了天津双港垃圾焚烧厂。那个项目总投资为5.4亿元,2004年10月建成。
截至2008年年底,双港垃圾发电厂累计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40万吨,实现发电量1.29亿度,上网电量1.08亿度。由于这个项目收益不错,泰达股份决定向其他城市布局。去年6月,泰达股份以总投资6.57亿元中标了大连城市中心区生活垃圾焚烧项目。
泰达股份总经理吴树桐此前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在垃圾处理的几种方式中,垃圾焚烧发电较具优势,因为前期不需要任何处理,焚烧后的残留物也只有原有垃圾的10%~15%。
但这家公司必须面对一个难题——如何解决垃圾焚烧过程中的二噁英。对于垃圾焚烧工艺,国内存在较大分歧。据申银万国分析师毛平介绍,国内生活垃圾构成中,餐厨垃圾占到了50%以上,由于含水量较高、燃烧热值低,焚烧产生的多种有毒气体目前无法准确测量和控制,各地焚烧项目推进皆遭民众反对。
“焚烧发电,如果投入足够大,不会产生污染。”合加资源(000826.SZ)市场部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如果投入太大,企业的投资可能就会亏损。
泰达股份和合加资源是上市公司中介入垃圾发电领域规模较大的两家。不同的是,泰达股份运营建成后的发电项目,而合加资源目前只建设并提供工程设备集成,并不运营建成后的垃圾发电项目。
目前,焚烧工艺分为流化床、炉排炉两种,业界对这两种技术的优劣性争议较大。“两种技术各有优劣点。”合加资源市场部上述负责人说。
炉排炉工艺每吨垃圾处理成本基本上低于100元,但容易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二噁英;炉排炉每吨垃圾处理成本在150元左右,虽然可以较大程度地避免二噁英的产量,但是控制系统较复杂,焚烧前的处理要求较为严格。
合加资源公司认为,应提倡使用流化床而非炉排炉设备来提高垃圾燃烧效率,这就对分类处理提出了严格要求。
“从当前运行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炉看,通常的焚烧状况都很好,二噁英的原始产生量比炉排炉低。”北京中科通用能源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科通用”)企划处处长李坚告诉本报。
垃圾收费有望全面推广
“在中国居民尚未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的现阶段,就看政策了,如果政府补贴较大,从技术层面看,现阶段焚烧发电也是可以解决污染问题的。”银河证券分析师冯大军告诉本报。
合加资源市场部上述负责人认为,政策补贴并不是长久之计,较终还是要建立垃圾收费制度。这也是合加资源一直没有介入运营环节的原因。
因为没有合理有效的垃圾收费制度,虽然合加资源、康达新能源公司等社会投资在固废处理行业大规模投资,但是在项目建成后运营的并不多。
冯大军说,目前,整个行业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产业环节仍为固废工程建设和设备集成。固废处理业务主要还是由政府予以补贴,因此运营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存在“天花板”,一般处在8%~10%的水平。
正是看到这一症结所在,去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将武汉、南京、长沙、黄石和潜江5个城市列为全国垃圾处理费征收试点城市,将垃圾处理费和水费捆绑征收,目的是提高目前垃圾处理费收缴率过低的现象。
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计划,到今年,中国将建成垃圾发电装机容量50万kW,重点在经济较发达、土地资源稀缺地区。
中国固废网发布的《2010中国城市生活垃圾行业投资分析报告》预测,未来10年,中国垃圾焚烧处理总量比例将由现在的2%~3%上升到10%~20%,垃圾发电产业的年投资额将高达800亿元。
相关阅读:
- ...2013/04/03 10:21·极特先进科技公司与宝德能源公司签订合作备忘录
- ...· Efinix® 全力驱动AI边缘计算,成功推出Trion™ T20 FPGA样品, 同时将产品扩展到二十万逻辑单元的T200 FPGA
- ...· 英飞凌亮相进博会,引领智慧新生活
- ...· 三电产品开发及测试研讨会北汽新能源专场成功举行
- ...· Manz亚智科技跨入半导体领域 为面板级扇出型封装提供化学湿制程、涂布及激光应用等生产设备解决方案
- ...· 中电瑞华BITRODE动力电池测试系统顺利交付北汽新能源
- ...· 中电瑞华FTF系列电池测试系统中标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中电瑞华大功率高压能源反馈式负载系统成功交付中电熊猫
- ...· 中电瑞华国际在电动汽车及关键部件测评研讨会上演绎先进测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