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电子应用网![登录] [免费注册] 返回首页 | | 网站地图 | 反馈 | 收藏
在应用中实践
在实践中成长
  • 应用
  • 专题
  • 产品
  • 新闻
  • 展会
  • 活动
  • 招聘
当前位置:中国电子应用网 > 技术应用 > 正文

电子设备的未来在哪里?

2011年07月01日10:24:18 本网站 我要评论(2)字号:T | T | T
关键字:应用 汽车 通信 医疗 

电子行业经历了不断的发展,现如今,它再也不是蹒跚学步的孩童,也不再是有勇无谋的少年,它已经成年,甚至步入了一个巨大的中年危机阶段。

一代新的消费者出现了!他们对于我们现在生活着的高度互联、由技术驱动的世界既熟悉又适应。并且,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追逐欲望永无止境。电子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再只是产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我们的电子设计行业可以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么?回答是一定的!但显然不是通过老一套的设计理念和流程。

新一代的电子产品和过去的不一样,不再是孤立的器件。相反,电子产品将作为一个智能部分被嵌入到整个互联系统中去——一个围绕产品的生态系统,从原来是电子设计体系的中心转变成为一个大的多的产品生态系统的卫星。电子产品及其背后的生态系统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组成了整个客户体验。从这一更广义的角度来看,电子产品将远远超过用于生产的金属、硅胶和塑料这些原料组合带来的价值。

Apple公司的 iPod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iPod的成功除了其产品本身的内在特性,还主要得益于其后台对手持设备,音乐购买,和下载系统有机的组合。

电子设计行业整体都具有这样转变的趋势,消费电子表现尤为明显。无论是医疗,工业,消费品或者其他行业的用户都希望他们的产品可以拥有更多功能,升级更方便,提供额外的服务,速度更快,价格则更便宜。

iPod的模式— 我们做到了吗?

电子产品的公司又是如何做出反应的呢?让我们做一个实验:每周去访问一下你附近的电子产品商店,注意其产品有何变化。几个月后,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产品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内存大小等)日渐增强,价格在逐级下降以外,其他什么大的变化也没有。

虽然有很多的技术可圈可点,但是真正全新的概念却寥寥可数。每周你都可以看到和以前型号没有多少差别的新产品,而真正的创新却总是鲜有出现。

为什么 Apple公司的新产品发布总是会吸引众多的关注?因为它的产品通常会打破常规。每一个新的发布都会使人们欢呼雀跃,并对下一次的新品出炉翘首以盼。

每一个新产品总会引来模仿者,每一个新的服务都会招致抄袭甚至诋毁,但无论如何,Apple公司都能够成功地证明其在创新和技术领先领域里的领导者的地位。

众多的“iPod杀手”或者“iPhone杀手”产品的出现,有些甚至在美观和技术设计质量上都可以与其平分秋色乃至略胜一筹,但他们还是无法撼动 Apple公司的地位。

这一切都是因为苹果不只是在销售一个设备,它销售的是其背后的整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外观漂亮的软件和硬件相比,完全是另一个境界了。这个生态系统以设备作为起点,通过 PC上的 iTunes程序直接连接 iTunes网上商店,这在根本上封杀了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

是什么令 Apple公司在业界三星,诺基亚和索尼等巨头的挑战下稳如泰山?是因为它是技术上较先进的手持音乐设备,还是因为它的价格较便宜?都不是。是它背后的让人难以抗拒的“生态系统”使得 Apple公司免疫于产品级别上的竞争。Apple公司通过网络服务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用于满足用户的需求,即快捷的购买、储存、组织和虚拟播放世

界上的任意音乐。

现在,Apple已经开始大举进军手机市场,将其与用户的关系拓展到这一新的领域。看上去,这就像当年入侵 MP3市场一样,势不可挡!

对于其他市场的借鉴

尽管音乐播放器只代表了一个市场,他们还是对其他市场的未来提供了借鉴,譬如说消费类市场、工业市场、医疗市场、军工市场以及汽车市场。

在这些部分市场里,市场领导者已经建立超越产品本身的用户关系。然而,因特网带来的全球化,即时的通信需求,知识的商业化让服务业和专业用户领域里,通常定义的“用户忠诚度”变得不再坚不可摧。从洗衣机,面包机,到汽车,几乎所有的消费品市场里都在发生这种变化。

在每天都发生急剧变化的环境里,持续构建产品的差异性不仅是一个挑战,更也是一个机会。音乐播放器的市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而类似提升用户体验的变革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

对于市场新的进入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目前的市场领导者来说,则不然。

“生态系统”的概念— 实现真正的双赢

在整个便携音乐播放器市场中,Apple的地位很明显不是单纯地由 iPod缔造的,其经久不衰的优势是由其建立的整个“生态系统”所缔造的。这个“生态系统”是以网络为基础,以其电子产品(iPod或者iPhone)以及 PC上应用的 iTunes 系统所组成。

从更理论的角度来看,电子产品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是建立和维持顾客与制造商之间关系的重要渠道,是将客户接入到这个“生态系统”之中的插孔。制造商如果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的话,这种“生态系统”的建立能够帮助他们源源不断的将品牌价值传达给客户。

如果商品的价值成功地传达给客户,那么当客户需要购置新设备时就会更倾向于选择在他们所熟悉的“生态环境”中物色。换句话说,客户倾向在同一家制造商购买各种商品,而不是

抛弃其已购买过的产品所属的“生态系统”,重新选择新的卖家。

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对于客户来说他们所得到的远不止 MP3播放器产品本身,对于 Apple来说他们也不仅仅是卖出一件产品,而是潜在的一系列产品。其他设备制造商们若想与 Apple竞争,就不得不和客户之间也建立起这种关系模式和环境。

产品开发的意义

创建产品的“生态系统”需要借助新的产品开发理念。开发并提供一体化的产品体验比仅仅提供一个成型的,单独的产品要挑战得多。

而要完成这样的使命,仅仅在现行的静态设计流程中(这种流程从微处理器成为主流产品以来,基本没有变化)略作改变、扩展为一个更复杂的静态设计流程是无法实现的。我们需要的一个全新的流程,越早采用越好。

正如Apple的例子为我们展示的,对于那些能提供更广泛体验的产品、并较终成为接入更大的生态系统中的插孔的设计,正在上演着。然而,这种设计很随机,原因是我们现如今设计产品的方式是从硬件设计演变而来的。一直到现在,这种设计都只专注在设备本身。

为了向前发展,设计机构和工程师需要把注意力从硬件转移到用户需要的体验上去,确定支持这样的体验所需要的产品功能,并创新性的用所有可以采用的技术来提供这样的功能特性。调整自身并接受来自改变所带来的机会是确保领先的关键因素,当然,你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眼睁睁的看着整个行业把你抛弃。

突破性的思考

我们来假想一个情境:你是一个空调生产厂家,为了在竞争中领先,你可以生产效率更高、更安静、功能更强大的产品,或者采取降价策略。但是,谁能保证后来者不会在这些方面超过你?到那个时候,谁才能继续领先呢?

你还有另一个选择,即开发出新一代提供用户全新体验的空调:加入可供用户从世界的任何地方都能进行操作的可连接性;甚至,开发并利用一个iPhone的程序让用户在从机场回家的汽车里就能遥控空调机(当他们发觉家里的温度比度假时要热的时候)。

简单的远程控制只是冰山的一角。想象一下,一台能亲密连接到制造厂的智能空调:它能定期和制造厂的系统进行沟通,并且提供性能报告,例如,消费者能在空调系统崩溃前及时的监控到能量效率发生下降,并进行故障排除;或者消费者能在滤网阻塞前安排时间进行维修保养 

相似地,空调的安装和用户在每一个地区偏好的温度及湿度也能被监控并备份在制造商的系统中。当用户提出需要更换的时候,厂家可以远程的把用户的设置上传。当用户因为搬家,而又购买了一台空调机的时候,厂家可以自动的根据用户的资料调节新的系统,并提供用户需要的舒适度。所有的这一切都不需要有用户的介入,而在提供类似服务的同时,厂家则为自己创造了价值。用户通过空调机进入了厂家所建立的生态环境中。

正因为服务体现了实际产品之外的价值,厂家因而可以保持和竞争对手持续的差异性,并长期的保证业务收入,而不是每隔5分钟就因为竞争对手又推出了新型号产品而进行匆忙的应对。

在发展的行业中重新定义设计

如果接受了以上的观点,那我们又该如何改变产品设计的方法来应对挑战呢?

构造新一代设备的第一个明确需要是,设计具有互联特性和智能特性的产品。

在硬件层面实现这样的改变需要对硬件元素进行额外的投入。在实际中,为增加互联特性增加额外的硬件并不复杂,一个USB接口就已经足够了。一个嵌入在设备中的手机芯片能提供生产商与设备之间的无线交互使用。

对工程师来说,如何实现这样的物理连接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难度无异于帮助外星人设计出一款能打回家的电话,如果那一端没有智能电话,则这一切都是徒劳的。

所以,创建新一代电子产品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为其添加“智能特性”,并更容易的接入到我们所创建的生态系统中去。微处理器行业在25-30年前已经开始这样做了,并为电子设计提供了革命性的机会。用软件的算法替代固定的硬件,已经成为今天智能产品的基础。智能手机实现的关键是在其上运行的软件,而不是使用什么样的硬件。

软件之所以成为电子行业的革命性因素,是因为它是“软”的。在微处理器出现以前,所有的功能都依赖元器件的连接完成。完成更多的功能需要连接更多的元器件 

智能设备对于功能的要求则要强大的多,这意味着它所需的元器件和布线要远远多于实际可能被设计或创建出

网友评论:已有2条评论 点击查看
登录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
如果您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反馈意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本站动态 | 广告服务 | 欢迎投稿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c) 2008-2025 01ea.com.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应用网 京ICP备12009123号-2 京公网安备110105003345号